君子,本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理想人格。但多年以来,“君子”已不大作为理想人格的代称为人所提及了,似乎只有“革命者”、“好干部”、“英雄”、“模范”等等称谓才是理想人格的代称。相反,君子有时似乎成了一种含有封建道德味道的称谓,甚至一提君子,有些人就会联想到伪君子。在实际社会生活中,君子就更不行时了:没有人提倡当君子,要想当个君子也很难(常无好结果),相反,当小人有时倒挺时髦,“我是流氓,我怕谁?”就是典型的表现。
何谓君子?孔子在《论语》中屡屡论及,深受孔子影响的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也常常提到。用司马迁的话来说,“有德”、“闳览博物”、“笃行”、“深中隐厚”、“内廉行修”,就是君子。也就是说,君子就是有道德、有教养、有性情、有风度的人。这就是孔子所认定和追求的一种重要的理想人格模式。
如此君子,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加以提倡呢?更有什么理由对其加以冷落呢?有人说,君子是封建时代提出的人格尺度,不能再用了。那么,孟子所提倡的“富贵不能淫,威武不能屈,贫贱不能移”的“大丈夫”,又是哪个时代提出的人格尺度呢?
“文革”当中,政治上翻云覆雨、背信弃义、卖友求荣的小人多似过江之鲫。市场大潮涌来后,造假制劣、坑人损人,甚至图财害命的小人也如蜂攒蚁聚。这很自然,君子不行时,小人便堂皇登台了。
因此,我要大声疾呼:归来吧,君子!